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神学论文

从温州教会的牧区现象看教会的牧养管理

2016-07-22

张忠成

论文摘要:

温州教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不仅是因为温州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众多,在浙江省基督徒的总人数中就占了50%以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在整个温州的人口中占11%强;而且温州教会在全国的影响也很大,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中都有温州人设立的教会。温州教会有她很多的特点和优势,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一些都是很值得当今教会在牧养和管理中去探讨和研究的。

本文是从温州教会的大概情况入手,尤其是介绍温州教会的特点之一即“牧区现象”(或称“牧区管理模式”)。牧区管理模式是介于温州各区、县(市)基督教“两会”和温州两千多个基层堂点之间的一个管理组织。本文就要从牧区现象来了解、分析和看待温州教会的牧养和管理,从而吸取教会牧养和管理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温州教会  牧区模式  牧养管理


引言

温州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只要一提到温州,大家自然就会想到温州的经济、温州的私营企业、温州的老板、温州的文化、等等……当然在基督教界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温州的教会。在教会中一提到温州教会就会让人想到温州的基督徒很多,在浙江省基督教教会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数就是分布在温州,所以有人就说温州就像是中国教会的“耶路撒冷”。这种说法的意味是深长的,不仅温州教会的人数众多,教会事工的开展也相对比较全面:除了做好主日崇拜以外,也开展了圣乐事工、探望关怀事工、青年事工、教会乐队事工、主日学事工、各类培训事工(包括牧区培训班)、培灵会、福音聚会、社会福利事工等。而且温州教会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在全国的影响也很大,到处是温州人设立的教会,在全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有温州人自己的教会。有些特色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比如温州教会的牧区现象(牧区管理模式)。可以说,温州教会的牧区管理模式是别具一格的。温州教会在发展和成长的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有些不仅适合在温州本土的发展,而且也是值得其他教会更多的关注和研究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分析温州教会的牧区管理模式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我们思考牧区形式所带出来的一些思考。

一、温州教会牧区模式的历史背景

(一)温州的社会经济状况

温州市下辖三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两市(瑞安市、乐清市)和六县(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总面积达11784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全市人口统计为7777千人。

温州教会的成长和发展绝对是离不开整个温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来从一个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海港小镇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都市,从资源匮乏、可耕地少的农业生产地区实现了向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之都的快速腾飞,老百姓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积累了高达4000亿元的民间资金……这些历史性的跨越,都源自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堪称改革开放中一个极为耀眼的亮点。温州人原本是靠海发展,发展海上贸易,到欧洲做生意,开餐馆、做皮革生意,同时也将温州地区搞成小商品生产基地,将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至今温州人已经走遍了全国,在北京、西北主要城市都有“浙江温州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作为中国最早跃入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促成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和发展的先发优势,推动本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独特的温州模式,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温州人就是凭着能吃苦耐劳、勤奋敢为天下先的可贵精神在改革开放这个浪尖上确立了自己的经济地位,自然就获得了“中国犹太人”的美称。温州人不但在全国各地敬业谋生,而且在世界各地商界中也活跃着众多的温州人,法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边界,以及欧盟国家,均可见到温州人的身影。

温州地区的经济是以私人经济为主,这一点很重要,应该说,温州繁荣的经济发展势必影响到温州教会的发展,因为教会各项事工能够正常顺利的开展是离不开温州的经济和温州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的影响。

(二)温州教会的历史和现状

从解放初期开始,中国教会的人数并不很多,那时中国教会的人数统计是不超过80万。全国基督徒的人数不仅少,而且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和城市地区,七成以上的中国基督徒分布在沿海的七个省份。当然对中国基督徒的人数统计相当不易,因为在人数统计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基督教在最初的时候是处在一种半秘密的状态下,现在这种情况虽然少了,但是处于“地下”状态的教会仍然不少见。这就自然使直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基督徒人数究竟有多少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也由于官方不能掌握教会的所有资料(其实教会本身也没有完整的资料或是资料不全,在这方面中国各地教会对档案工作的管理还是很落后的),因此目前在中国想要进行比较正确的数字统计和调研就变得困难重重。根据杨凤岗教授的研究理论,中国的宗教有三个宗教市场:即红市、黑市和灰市。红市是指政府允准登记合法的,黑市是指禁止的或者是取缔的,灰市是既不合法也不非法,意思就是指着那些合法又非法的。

温州基督教(统称)原来有六个不同的教派,其中三个教派是有西方国家的差会背景。这六个教派分别是:“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温州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和“基督徒聚会处”。基督教传入温州的说法虽然有不同的版本,一说基督教传入温州境内是在元朝,就以当时官府的“禁也里可温搀先祝赞”公文为据,温州基督教在13世纪末叶已经出现了。江文汉教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也里可温”条云:“元至顺元年(1330年)教徒已逾3万人。泉州、扬州、杭州、镇江、温州、昆明以及甘肃、新疆、蒙古的一些地区先后建有景教寺(教堂)或有景教徒活动。”根据历史记载,基督教新教传入温州是在1867年(清朝同治6年)7月,由英国内地会的传教士曹雅植牧师来温州传教逐渐建立的。1877年建造了温州的第一座教堂,即现今的温州花园巷教堂。曹牧师传教初期是相当的艰难,温州当地人都以仇视的眼光看待基督教的传道士,经常遭来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的无理取闹。

基督教在温州的历史有143年之久(1867年至2010年)。到1956528日温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温州基督教全面实行了自治、自养和自传,坚持爱国爱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由于历史原因1958年温州教会实行了联合礼拜。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温州曾经被宣布为“无宗教地区”,温州基督教出现了“三无”教会(即无圣经、无圣职、无教堂)。这个时期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教牧人员遭到迫害,甚至很多教牧人员被迫“转业”。浙江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复苏是比全国为早的。1973年温州一带就开始恢复基督教的活动,至1979年中央政府正式发布文件,允许恢复宗教信仰活动,浙江的温州、萧山、宁波、浙西农村就走在了全国前面。

温州是目前中国大陆信仰基督教人数最多的城镇。解放初期(1951年)的时候,温州六个教派共有堂点817个,信徒人数95310名。截止20078月底温州市基督教相关数字统计如下:与温州市各地基督教“两会”有联系的堂点有1391个,信徒人数684835人;与温州市各地基督教“两会”没有联系的堂点有788个,信徒人数有177873人,总计堂点2179个,信徒人数862708人。还有少量的真耶稣会信徒,另外也有少数未经登记的信徒不在这个统计范围内。全市在职的教牧人员1013人,其中牧师44人,教师(副牧师)136人,长老407人,专职传道员426人;义工传道员(讲道义工)4361人,全市已经毕业和在神学院校的神学生318人;市本级举办的培训班两次,参加者共163人,各区、县(市)“两会”举办的义工培训班31次,参加者共3543人。从本项统计的情况可以看到,温州教会信徒人数在全温州人口中的比例是较高的,占11%强。同时也看得出温州教会的牧养任务是相当的艰巨,虽然温州教会整个教牧队伍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是庞大的,但在面对温州这个广阔的禾场就显得是庄家多、做工的人少。同时在温州地区信徒的人数在分布上也不是很平衡,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信徒人口比例就越高,温州龙湾区,户籍人口32万,基督徒就达85000人,基督教占全区人口的26.56%,其中状元镇就有6座教堂和3处聚会点。在其他平原地区教会,几乎每一个乡镇就有3-4座教堂,信徒去参加礼拜一般不用走两公里以上的路程。市区(包括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共有514个堂点,信徒有229500人。在温州市区几乎每条主要的街道都有固定的聚会场所,信徒去做礼拜不用乘公交车。温州地区教堂最多的是永嘉县,堂点共有547个,信徒人数达138800人,占全县人口的15.59%。从这些数据的统计中可见温州教会的发展规模确实在目前的中国位列前茅。

二、温州教会的特点

温州教会发展至今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的特点,当然“特点”本身应该说并不存在优点和缺点。在此不妨列举部分特点,从这些特点之中可以让我们思考更多的内容,包括特点产生的原因、带出的优点、存在的不足等。

(一)温州教会的“四多”现象

温州教会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四多”现象:即信徒多、堂点多、聚会多和义工多。

“信徒多”:是指着温州基督徒人口的密度在全国是居首位,在温州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基督徒,城镇、农村屋前到处可以看到张贴的“基督教年历表”。有好些村镇还出现了基督教的“福音村”现象,比如苍南县的钱库镇后谢村、金乡镇的灵峰村、马站镇的后岘村、永嘉县瓯北镇的花园岙村等,信仰基督教的户数占整个村的95%以上,类似大面积信仰基督教的村还为数不少。还有龙湾区的蒲州镇下埠村有三分之二是基督徒,这个村邮电局的职工中有一半以上是信主的。

“堂点多”:就这一特点笔者在前面已经有过交代。当然在2179个堂点中与“两会”有联系的有1391个,与“两会”没有联系的有788个,可能还有一些堂点是不在这个统计的范围之内,其中还有一些没有登记在册的。即或这样,温州基督教的堂点比例在全国算是最高的,几乎每一个乡镇至少有3-4个教堂,最多的是苍南龙港镇有26个堂点。这就自然为基督徒做礼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般来说信徒不需要走很多路就可以到教堂参加聚会或者崇拜。

温州教会堂点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信徒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信徒人数多势必需要有更多的聚会场所才能满足信徒过信仰生活的需要。同时教会经济实力的增加也使得教会有实力去建造信徒聚会所需的教堂。当然这绝对是与温州的经济发展、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一座座新教堂才能拔地而起。中国教会的经济在1950年以前主要是靠外国差会的供给。1950年以后,中国教会不再接受外国差会的经费,截止1986年的资料显示,当时的教会还很穷。20世纪80年代对国外的捐助还有严格的限制,只能捐助给设在南京的爱德基金会,再由爱德基金会按各地的申请批给一定的经费,主要是用于翻修教堂以及公益事业。社会经济发展了,教会的发展自然也成了受益者。

“聚会多”:不仅是指聚会次数多,而且也是指聚会的式样多。在温州市区的教会每一个主日总有三次的聚会,从礼拜一到礼拜六还有各种各样的聚会,如祷告会、青年查经会、老年信徒查经会、识字班、青年、中年唱诗班练唱、造就聚会、福音聚会、讲道聚会、青年聚会等,几乎每一个晚上都有活动。在农村教会每一个周间也会安排很多不同内容的聚会活动。每个教会至少一年要举办一两次信徒培灵会,有的教会每个季度都要举行培灵会,目的是要培养信徒的灵性生命。温州教会的聚会式样也是比较丰富的,一直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如学道班(专门为训练讲道人员、提拔义工的培训班)、培灵会(是对广大信徒的灵性生命的一种造就聚会)、布道会(一般是为初信的信徒或者是传福音的聚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教会中来)、查经学习班、慕道学习班(初信栽培或是为将要接受洗礼的信徒预备的培训班)、探望培灵会(对参加教会探望工作的热心信徒进行带领的聚会)、青年团契、神学生联谊会、同工退修会、奋兴会、敬老聚会、姐妹聚会、还有大年会(大议会)等。因为有式样众多的聚会自然就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信徒的需要,丰富了温州的教会生活。

“义工多”:是指参与教会各样事工的义务同工多。所谓“义工”就是指在教会做工或服侍,但不从教会领取薪水的同工们。在温州教会,义工侍奉的层面很广,既有做教会行政工作的义工,也有做服务工作的义工,等等,他们除了在教会做工或服侍之外,一般还有其他“教外的工作”。其实温州的义工侍奉群体的人数也是很难统计的,至少有上万的信徒参与到这个行列之中。单就参与义工传道的,也就是讲道的义工人员就有4361人,这批义务同工有相当一部分是文革期间与1980年代兴起的,他们勤读圣经、渴慕真道,也切慕追求讲道的恩赐,对讲道内容和讲道技巧下了很深的功夫,讲道也很有吸引力,实际上很大一部分讲道义工的讲道水平绝对不亚于受过神学院训练的专职教牧人员。温州教会的义工传道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本身构成了温州教会的一个发展特色。温州教会义工队伍的庞大自然就丰富了讲台的信息供应,同时也缓解了温州教会庄家多作工的人少的压力。当然这一特点和现象也是长期存在的一个教会事实。

温州教会义工队伍的扩大除了需要满足牧养众多信徒的成长之外,与传统关系也很密切。很大一部分(以中老年的义工为主)不乏在文革期间就开始代替被囚的专职传道人去带领以及培训信徒,并且负责讲台信息的供应、教会管理的工作。而且这样的传统还自然的延续下来。随着教会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义工领袖们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义工都有自己的职业,有的是公司、企业的主管、董事等。为应付教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群体的信徒,也不断地在提升自己的水平,参加各类的培训班以提高自己的素质。有的义工是自学成才,有的义工是参加温州市基督教两会举办的培训班,也有的参加了浙江省基督教培训中心的学习,从而提高了自己参与教会侍奉的资本。

(二)温州教会重视福音事工

温州教会重视传福音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温州的信徒无论跑到哪里,都希望有自己特有的聚会场所和聚会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如此。在国内一般的大中型城市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举办温州人自己的聚会(有的也有温州人自己的聚会场所),有的是与当地教会共用一个礼拜堂或聚会场所,有的是自己单独购房或租房进行聚会。比较早的时候在各大城市中举行温州人聚会是因为需要用温州话讲道和主持仪式,到后来也渐渐地对外开放用普通话举行仪式和讲道了。不仅是为温州信徒服务,也适当地增加了很多温州以外的信徒参加到聚会中来。

二是温州教会对外来的务工者(或来温州的创业者)进行积极的传福音,努力做好吸引人归主的工作。并且有的教会也举行外来务工人员的聚会和牧养工作。温州本身就有30%的人到外地经商或创业,而外来的民工在温州也有几百万(其中也包括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这些人为温州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几百万的外来民工无论在城区,或是在人迹罕至的小山沟,处处有他们的身影。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或工业园区,外来创业者比温州本地人还要多,民工中有的是夫妻二人来打工,也有孤身一人来温州闯世界的,还有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稳定的收入,举家迁移来温州打工的。现在,温州每一个农村和城镇,如温州市区、瑞安、龙湾、乐清、虹桥、苍南、永嘉等地生活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创业者,有从遥远的新疆来的,从湖南、湖北、陕西、安徽、江西等地来的所占比例较大。在一些城镇外来的人超过了本地人,在一些公司中,外来员工比例占到了90%以上,这已经在温州是一个普遍不争的事实了。温州教会为了吸引和牧养这些外来的务工人员,专门举办了一些福音聚会,也探望和关怀这些外来的人员;在圣诞节或春节期间有的教会专门安排一些外地信徒或非信徒的特别聚会,让外来的人员就好像是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

三是温州人兴起了外出传道、拓荒的工作。温州教会遵行着圣经的教导:“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而且随着温州教会渐渐地富裕起来,或有许多的基督徒老板到外地经商等也自然把福音带出去,建立起了许多具有温州特色的聚会点。温州也有很多教会差派传道同工(有专职同工、也有义工传道的)到外地传福音牧养教会(温州本地的信徒在外地),又有进行福音拓荒工作的(没有听闻耶稣基督救恩的村庄或城镇)。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原因是温州教会在某种程度来说继承了“福音派”的信仰传统;同时与温州传统的教派热心传福音事工的特点也分不开,因为温州教会至今还有形无形地遗留着原教派的背景。

(三)温州教会中新型群体正在兴起

这是一个“老板基督徒”的群体,这群基督徒的经济实力很强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基督徒,特别是温州基督徒,除了过去那种农民信徒群体、城市街道居民信徒群体之外,正在和已经出现了一个以老板信徒为主的新型基督徒群体。按照社会学的类型分层,过去基督教内的信徒主要是农民身份的基督徒和旧的城市居民的基督徒,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形成了两个新型群体,一个是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个体经营主,以及公司的经理、董事,通称“老板基督徒”。另一个是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大城市中出现的“知识精英”基督徒,这些知识精英基督徒虽然目前还为数不多,主要是在一些大学、医院、研究所、中外合资企业任职。目前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老板基督徒的群体。在温州教会有很大一部分这样身份的基督徒。他们中有的经过适当的培训然后被按立为长老、教师,或者没有经过按立直接就当选为一个堂的堂务主任的,他们参与到教会的管理之中,然后他们也聘请一些专职牧师或专职传道人在教会中管理讲道、查经和灵修的工作。

温州教会正在形成中的“新型基督徒群体”是同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他们活跃在现代中国的城市、城镇和港口。他们有基督徒身份的企业主、公司经理、老板、雇员等,他们大都已取得该城市的户口,也可能是来自外地、来自农村,但是在这里经商和任职。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它必定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的产物,同市场经济有必然的联系;接受同新型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关于基督教义和神学的解释和观念(在神学上、对教义的阐释上是与时俱进的),这个群体的温州信徒是摒弃了20世纪70-80年代初还相当流行的“教徒不许经商”、“教徒不可个人发家致富”、“教徒不可当老板”等旧的观念。……这一群体明显的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同过去普遍存在的“三多”现象(即:妇女多、文盲多、老人多)不同,这一群体的基督徒文化水平比较高,20-50岁之间的信徒居多,而且男女性别的比例也较平衡。二是这个群体的信徒一般是财力比较雄厚,是当今温州教会建造新教堂、发展教会慈善事业的支柱力量。三是这个新型群体的信徒也是见识比较广,思路比较开阔,活动能量比较大、社会联系也比较广。这些特点对当今温州教会的建设和发展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浙江省基督教培训中心整个的培训和教学过程中也可看到这个新型基督徒群体兴起的迹象。最近几年浙江省基督教培训中心也越来越重视教会中这个新型群体的基督徒,所以多次举办了“商人基督徒培训班”。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针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结合基督教的信仰与实践,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基督徒企业人明白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宗教法规的现实性,提高他们的信仰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为了更新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理念,在企业中彰显基督的慈爱,遵纪守法,荣神益人,以及回馈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应有的贡献。在培训班上专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企业管理专家、教授,企业文化师等授课。主要课程有:《基督徒企业伦理》、《现代企业管理》、《专题讲座》——包括圣经、社会服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堂外,还安排了学员灵修、管理经验交流等内容。这些基督徒企业家(很大一部分是温州的基督徒)在浙江的教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教堂的建造、在教会的管理中,还是在为社会所做的福利贡献之中都是如此。

(四)温州教会世俗化倾向也渐趋严重

随着教会经济实力的加强,温州教会的世俗化也渐趋严重。其实这不仅是温州教会的现象,只要是教会在发展,教会的物质生活、经济实力在上升的话,都会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以,这是在教会中一个既普遍又复杂的现象。事实上,基督教的世俗化是自古就有的,这是由基督教的本质与基督教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基督教的世俗化一定有许多的表现,当然也不是说有了一些现象就是世俗化的表现了,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非常微妙的联系。就如教会要发展需要适应整个社会、教会的神学观点的思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会对经济的看法,教会对经商的看法,教会在建造教堂时一味的追求豪华、时髦,甚至是盲目的攀比,教会不断的举办商人基督徒培训班,研究如何提高传道人的生活待遇,教会各类设备的现代化和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等等。这些本来都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没有一个强而合理的理论作指导就很容易导致教会世俗化的现象。

温州教会世俗化的倾向当然有很多表现:就如好多教会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教堂要盖最高的、花费是要最昂贵的,很多教会在建造教堂的时候是盲目的攀比。有的教会在举办培灵会的时候或者在过圣诞节的时候要大办宴席,往往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铺张浪费。有的教会使用的乐器、音箱设备等一定要用最新的。有的教会不一定要给全时间侍奉的传道人发工资或发给必须的生活保障,但在请外来讲员的时候一定要争足面子,让外来讲员坐飞机、住宾馆、吃甲鱼、拿礼品……。有的教会不一定会拿钱去帮助穷人,但他们一定会在教堂的装修和教会的人情消费上投入很大的资金。温州教会渐趋世俗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堂委会的选举上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比如温州乐清市基督教两会下属的某教会就出现了为“争当”堂委委员和堂委主任而抢夺话筒、甚至是激化到出手伤人的地步。等等,对这些问题应当怎么看待呢?所有这些情况从某种方面看就是教会世俗化的表现。

三、温州教会的牧区管理模式及其分析

温州教会除了在前面提到的四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全国各地的教会中也是唯一的,那就是温州教会在发展和管理中的牧区现象或叫牧区管理模式。

(一)温州教会的牧区模式

虽然至今很多教会同工或教会管理人员不欣赏牧区的管理模式或否定温州教会牧区现象的存在,但事实上温州教会在管理和牧养之中确实是按照牧区的模式在开展工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温州教会的牧区现象或者牧区管理模式是由来已久的,在解放以前就已经存在,那个时候自然是受到外国差会的影响,在牧区的管理中是根据自己教派的特点来开展工作。由于温州教会就算在文革期间也没有停止聚会、加上温州教会义工同工的尽心竭力,一直没有停止对教会的侍奉;再说,温州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有温州人自己的特色,比如其中一个特色是具有家族性的现象,也就是说,一般来讲在一户人家里,只要一个人先信仰了耶稣基督,那么基本的结果就是全家人一起来信仰基督教了,甚至是连亲带友的一大群人都信仰耶稣基督。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温州教会的管理之中。之所以温州教会发展得比较迅速与这个特色也有关系。随着温州教会人数的不断增加,在牧养和管理之中教会在实际的操作中就渐渐恢复和采取了牧区的管理模式。

温州教会的“牧区”概念一般是指两个方面的含义。牧区的第一个意思是指对牧养管理范围的一种描述,就像一个地区的行政划分一样。但是温州各地教会的牧区划分并不是严格按照行政规划来区分的,有的是按照行政来划分,有的是按照以前传承下来的乡镇或是从教会管理方便起见来划分的,有的是按照教会教务的联络、圣工上联络的需要来划分,而不是按照行政区划分。也有的牧区是以一个镇为单位,比如:温州苍南县的“龙港牧区”就是以龙港镇的26个堂点组成的。一般来讲,在一个牧区下面包括了几个堂点、十几个堂点、或几十个堂点不等。就是说,温州的各个牧区是有大有小的。这里“牧区”的概念是对当地整个教会(几个堂点、十几个堂点、甚至几十个堂点)的统称,比如温州苍南县的矾山牧区下辖7个堂点、赤溪牧区下辖13个堂点,永嘉县的“碧莲牧区”就下辖46个堂点。牧区的第二个意思是指教会的管理机构(管理模式)而言,它是区别于堂点管理,也区别各区、县(市)“两会”一级管理机构的牧区一级的管理组织。比如“碧莲牧区”有46个堂点,每一个堂点有自己的管理组织,而46个堂点所组成的“碧莲牧区”就有牧区管理组织,叫“碧莲牧区教务会”,这个碧莲牧区教务会就是管理着46个堂点的组织。在牧区上面的管理组织就是区、县(市)“两会”,但是目前就牧区的管理形式往往是在默认之中实施的,没有明文规定牧区的管理工作的权限,所以牧区一级的教务管理机构没有“公章”(公章象征着对外联系行政工作所需的一种权限。目前有的区、县(市)“两会”也正在考虑是否给牧区发放公章的问题,并且也在酝酿这枚公章的实际权限到底有多大?),没有对外联络的行政权力。这也是牧区与“两会”之间存在着有形无形的张力,也是温州教会在今后的牧养管理中需要探讨的一个当务之急、也是很棘手的问题。

目前温州地区的教会根据不完全统计有67个牧区,在这些牧区中有的是与区、县(市)“两会”有联系的,也有的牧区与各级“两会”是没有来往的。(特别要提到的是,温州老城区的“花园巷堂”和“城西堂”是在温州市基督教两会的直接管理之中,故不属于任何一个牧区。)每一个牧区所分管的堂点也有多少之别,有的管理几个堂点,有的要管十几个堂点,也有的要管理几十个堂点,工作量和工作任务自然也就有大小的区别了。

温州教会牧区管理组织的存在由来已久。牧区管理人员的数量是根据牧区的大小而定的,也即大的牧区参与管理的人员就多一些,小的牧区参与管理的人员就相对少一些。一般来讲,这些牧区负责人是由各堂点推荐,“牧区”就是代表管理小组,从同工会议、义工会议当中选举产生出来的,同工会议第一部分是由讲道义工,第二部分是各参加的堂点负责人。牧区管理小组以前的称呼为负责人。牧区一级的管理组织任期不等,一般为3-5年,下设的小组也不尽相同。一个牧区管理小组一般有7人、有9人组成;小的牧区只有5人组成一个管理小组。比较大的有几十人组成,比如永嘉县J牧区就有25名成员组成管理小组。牧区每一年一般需要召开小议会和大议会,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各召开一次小议会,一般是讨论和安排主日派单的工作,交流一些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到第四季度需要进行年度总结并对来年的工作进行展望。牧区的决定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信息通过牧区管理小组的成员下达到各个堂点,然后各堂点根据牧区的会议精神开展具体的工作。牧区管理小组的产生一般是在大议会中以无记名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的,被选举的对象是堂点负责人、讲道义工和专职同工等。任期以前为三年一届,现在一般是3-5年作为一届。以永嘉J牧区为例,按照不成文(非正式)的规定,在选举的时候要照顾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堂委负责人代表原则、妇女(女信徒)代表原则、地方布局代表原则和义工代表原则。也就是说,在选举过程中,每一位义工投票人在选举时,一定要兼顾到这几个方面。“堂委负责人代表原则”是指在候选人中一定要有堂点的负责人;“妇女代表原则”是指在候选人中一定要有女性信徒代表;“地方布局代表原则”主要是为了照顾两类堂点:一个是每一个片内信徒人数比较多的堂点,也就是说在候选人代表中得有这些大堂点的负责人或义工;第二是在边远山区的小堂点,候选人中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义工代表。“义工代表原则”主要是为了保证那些信仰虔诚、对教会工作热心的义工参与到牧区教务组来。候选人的产生基本上是由上一届相关教务组的成员推荐,而且一般是等额推选的,然后由他们集体协商讨论,最后再征求被选者本人的同意,因此这些原则往往不是落实到选举过程,而是只体现在推荐的过程中。这当然在目前的牧区工作中也只能以这种方式为主。

牧区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主日的讲道派单、日常事务管理、协助堂点各项具体事工的开展。牧区主日派单事实上是一项教务事工,主要是安排全牧区范围内统一进行礼拜天的讲道安排。其他的功能大部分在有的牧区只能说是象征性的,要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来决定,对各堂点没有实在的约束力,只是通过负责人的个人人格魅力以及各堂点相关负责人的意愿进行协调而已。

牧区教务组成员产生以后,还要根据本牧区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如恩赐、特长、年龄等)进行分工。每一个牧区负责人要具体参与到牧区管理的每一个小组之中。各大牧区下设的组别和具体名称不尽相同。就如永嘉县基督教两会下属的牧区一般分为五个具体的管理小组:堂委治理小组、财务管理小组、义工传道小组、青年事工小组和探望牧养小组。其各自的功能和职责是负责管理各片堂点的一些工作。片在原则上也是堂点和牧区教务组联系的桥梁,但实际上片的这一功能是很难得到体现的,因为片的负责人是很难深入到堂点开展工作的。以永嘉县J牧区为例,牧区下设的各个小组具体的职责如下。

堂委治理小组:负责筹划全牧区性的大会议程和其他安排,协助各堂堂委会的换届选举等工作事宜;平时也会参与相关堂点的重要堂务会议,帮助各堂物色相关圣工人员和侍奉人员;对于某些堂委会不便出面的问题,如某些义工触犯了教义教规教会必须要进行处理的;治理小组还可以代为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对于各堂点日常的内部事务,牧区的堂委治理小组一般不会随意干涉。堂委治理小组的另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全牧区堂点之间的协调工作,有时在人员配置、资源分配上各堂点会有自己的意见或利益,为维护各堂点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的一致性,堂委治理小组就需要出面进行必要的调节。

义工传道小组:主要职责有几种:第一是负责安排义工在主日去各堂点的传道事宜,包括讲道人员的配置,有关差旅安排等,也就是当地的“派单”。主日派单就是安排主日讲道的工作,说明在牧区内的讲道圣工是统一安排的,这中间可以起到相互帮助和支援的作用。牧区会先指定有一位同工负责这项事工,他集中全牧区所有的传道义工,也包括专职传道人,按照堂点的数目、义工人数以及各人的讲道恩赐和时间等情况在全牧区范围内统一调派、安排,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各堂点讲员资源不均衡的缺点,也就是说即使某一个堂点没有一位传道人也不会出现主日崇拜没有讲道而停止的现象。义工传道小组的第二项职责是推荐青年信徒为传道实习,提高义工的传道素质。因为从正规的神学院校毕业出来的神学生很少,根本就满足不了那么多堂点传道的需要,所以大量的讲道工作就自然落在了义工传道人的身上了。怎么样选拔和培养新的义工传道人就成了牧区义工传道小组的一项重要任务了。

青年事工小组:这个小组的事务是比较繁杂的,大体来说,这个事工组的职责是辅助各堂点信徒查经学道,培养义工传道接班人,提高教会音乐水平,举办青少年团契活动,协助堂点的主日学等事工的开展。

探望牧养小组:这个组的工作主要是调度牧区探望“长期工”为有需要的信徒祷告和看望安慰这些有需要的信徒。牧区探望的工作是可以弥补讲台工作中没有办法照顾到的问题,可以具体的了解和关怀信徒生命的成长和实际生活当中的困难。这也是各区、县(市)“两会”的工作所无法替代的,在教会的牧养中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探望的义工是联系一般平信徒和教会的重要纽带,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信徒的信仰和生活状况,也防止信徒在信仰生活中出现偏差。牧区的探望人员一般来说是跨堂点性的,由片或者牧区统一来安排。因此,在探望的要求上也是比较高的,需要探望人员有虔诚的侍奉精神和探望的技巧。

财务管理小组:这个小组主要是管理牧区内的自养经费,协助各堂点健全财务制度,提供给有特殊需要的信徒以帮补,支付和调整专职教牧人员的薪水,合理安排牧区各事工小组的工作费用等事项。这个小组是直接接受牧区堂委治理小组的监督,同时也负责指导各堂点的财务工作。相对于堂点来说,由于牧区只是一个管理相对比较松散而且是一个协调管理机构,一般不直接接受信徒的奉献,但是为了保证牧区一级管理组织的各项事工能够正常的开展,按照各个牧区的规定,各堂点必须要将本堂收入的部分上缴给牧区,上缴的数额不等,一般是将本堂收入的10-25%上缴给牧区。牧区有专门的财务人员(一般有会计和出纳两人)进行管理。这笔款项主要是用于支付牧区一级机构专职义工的工资、办公文具的采购、跨片性团契(也即牧区的培灵会、学习会、看望信徒所需费用、夏令营、冬令营费用等)的开销、牧区圣经培训班、属于本牧区推荐的在读神学生的生活补贴、义工被派去非本堂教会讲道的交通补贴费、年终的时候对本牧区内有困难信徒的帮补费用、同时也要开支支援外地教会发展的款项以及规模不大的赈灾资金等。当然在这些费用的开支过程中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牧区一级的财务管理小组直接是受牧区堂委治理小组的管理。除了一些例行的日常开支之外,每一项开支在原则上是需要一定的规定和程序。

原来牧区的管理是直接指导下属的各个堂点工作的开展,但是因为随着工作的深入,大家就意识到牧区直接与下面的几十个堂点联系工作比较困难,而且也比较复杂。再加上整个牧区的范围比较大,工作量也就比较多、也较为繁杂,所以牧区就会基于地理位置以及管理上的方便等因素进行考虑,需要再将一个牧区的堂点集中分成几个片,如永嘉县的J牧区下设4个片,分别为东片、西片、上片和中片,J牧区的42个堂点分别在四个片之中。到了“片”一级就不再设立任何的专门行政机构,主要是由牧区的各个事工小组的相关负责人员分别兼管。

牧区的工作运行模式一般来说是通过大小的“议会”来开展的,基本上是安排一个季度一次议会。也有因为工作和时间等原因压缩成一年两次,主要是完成讲道圣工安排。第二个议程是汇报各堂点教会的情况。第三是对受洗和重大的节期的一些工作安排。一般来说信徒受洗是集中在一个堂,以牧区为单位举行的。节期有的牧区或者堂点需要统一安排讲道的人。第四是安排牧区同工学习和培训等工作。第五,在本牧区内确认同工、提拔同工也是由牧区管理小组来进行讨论和决定的,包括专职同工的按立问题牧区也有参与意见的。

牧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接受信徒的直接奉献或捐款;第二是各堂点按照规定将本年度奉献收入的一部分上缴给牧区财务小组;其他还有每年的利息等资金来源。牧区的资金主要是用于牧区各小组的运作经费以及全牧区性的帮补和大型活动的开支等。其中有一点值得一提,在经费上“牧区”的实力往往会比“两会”更强,更有经济操作权。

(二)对牧区模式的评论

1、牧区模式的优点

第一,牧区模式体现在教会管理上是比较民主的。因为牧区在决定一些重大事情的时候需要通过大小议会的讨论来决断。牧区有季度的议会(即小议会),主要是安排各堂点的主日讲道派单,商议一些堂点的联合圣工。每年牧区还有一次大议会(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召开),大议会主要的职责有审议牧区的工作报告;主要讨论和决定在牧区中的重要工作,如:商讨并落实各项圣工计划的相关措施决定牧区提报的有关人事增补与罢免通报教会中急待防备与制止的混乱现象受理与审核有关教会工作的提议牧区提出有关管理与牧养的建议传达与贯彻上级有关会议精神举行传道义工就职与退休仪式等。由于参与的堂点比较多,议事的时候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吸取各堂的长处,并且也可以集思广益,这样才能在议事和决策的问题上做到更加明智和合理。任何的管理工作,包括教会的事工是复杂的,而参与决策和领导的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教会在做决策的问题上必须借助于大家的力量。因为“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多人参与决策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集思广益不仅可以避免因领导者个人知识的有限而造成决策失误,而且也可以通过鼓励参与,有效地激发同工们积极性。牧区的议事规则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资源,这样也可以相对使决策的时候更加民主。

温州的牧区管理中对教会义工的考评也是经过议会讨论,经过大家的评议。教会的管理和发展中是需要民主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使参与教会侍奉的同工们的积极性不减少,也是让广大信徒信服的一个有力的根据。包括对经济的开支,也是有一定的程序。其实温州牧区的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一直都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中,这种调整的过程也是教会管理民主化的体现之一。

第二,可以使教会牧养工作做得更加仔细,以弥补“两会”工作中不能做到家的欠缺。因温州教会堂点特别多,工作量就显得特别大,势必就导致“两会”一级的教会管理机构是没有办法做好和做细教会堂点的具体工作,尤其是对信徒的关怀和帮助更是如此。对教会和信徒具体情况的了解在通过牧区一级的管理机构以及大量的义工才能做好才能做仔细。而且在牧区的管理中是比较教会化的。“两会”是一个团体,牧区往往是在“两会”之前的。由于各种工作的开展和历史的原因,牧区与教会的感情是比较浓厚的,“两会”工作中不可能照顾得到的,比如信徒家里有困难,红白喜事比较能够照顾得好。牧养和关怀方面比较有优势,在对待信徒的具体需要,在安慰信徒的具体困惑之中做得比较及时也比较好,这主要是通过探望关怀来了解具体的情况。

教会的管理和牧养必须要这么做,这样可以使教会工作做得比较仔细,一个地区有那么多的堂点不可能都由“两会”一手去抓。根据历史的经验,堂点多必须要分区分块来进行牧养和管理。这种牧养管理也是符合圣经原则的。《出埃及记》中告诉我们:“摩西从以色列人中拣选了有才能的人,立他们为百姓的首领,作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因为摩西听了他岳父的劝告,采取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当时诺大的一群人马也就被管理得有条不紊。

教会的发展是需要管理的,管理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管理的目的是要产生更好的效果。要一个机构在营运上能顺畅而达致目标,在管理上是有所讲究的。圣经的简单例子告诉我们:早期教会由12位使徒来打理,连饭食也管了。后来发现需要分工合作、专业经营,但仍在上帝的律中定出选派弟兄姐妹们代为打理的办法。而管理正是针对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复杂、多元和多变的境地,各样的组成机构,如何做到妥善经营的一门学问。教会通过管理就可以提高教会各项事工的效率,可以促进教会的不断增长。效率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来得到最大的效果,要产生高的效率就需要有好的管理,教会的管理就是带动别人去完成教会事工的一种艺术。教会管理就是把教会的人力和资源,通过运用事工计划、教会组织和控制等方法来完成一定目标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众多的要素,来促进它们之间相互进行密切配合,发挥它们的最高效率,来达到教会事工中预期的目标。

第三,因牧区的管理模式有别于“两会”的管理模式,牧区层面更加容易发动教会的义工力量参与到教会的各项工作中来。虽然牧区是在两会的框架下,但是牧区在工作中往往是有更多的自主权,这种模式的起因也很特别,运作又有群众化。温州教会人数多、教务和事务等工作量又很大,需要大量的义工来参与,从这个角度来说牧区是教会发展和牧养中很好的一个模式。牧区形式更加能够让广大的信徒对上帝家里的事工有参与意识,有奉献的意识。这是教会兴旺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众基础。牧区发展的生存环境又很特别……这中间当然是离不开温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个大环境。

2、牧区模式的不足

第一,牧区模式很容易造成“两会”与牧区和堂点之间关系的紧张。根据笔者的了解,在温州的牧区管理可以分几种类型:有些牧区是在“两会”的管理之下,“两会”的主要负责人也是牧区的负责人。这个时候,“两会”和牧区之间的关系自然协调得很好。有些牧区和“两会”是协调得还可以,牧区和“两会”之间是可以相互配搭侍奉,这个时候的牧区就类似于“两会”下面的“三自联络小组”或是协会的教务小组一样。还有的牧区是独立的,不在“两会”的管理之下,也不反对“两会”的管理。还有的是反对“两会”的,不听“两会”的管理,没有与“两会”有任何的来往,这样的牧区一般来说是一个“自由王国”,没有人管,主管部门也不能管,“两会”也不能管。有些是在“两会”的管理之下的,但是不一定听“两会”的,他们是独来独往的,他认为是对的就听,认为是错的就不理睬。但是当他出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比如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又会推到“两会”来,请“两会”出面调解。

牧区的发展往往在很多的时候就使得各区、县(市)基督教两会的权利就少了、就小了,或者用有的同工的话说是把“两会”给架空了。牧区和“两会”的关系就自然变得紧张起来,相处也就变得困难了。有“两会”也就不能有牧区组织,有牧区组织就不能有“两会”。牧区和“两会”无法配搭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

第二,牧区无意之中带有排外的思想。包括对专职传道人的排外,对神学生的使用上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待遇问题、担心专职传道人(神学生)的水平。很难体现“两会”的优势,牧区掌握了教务权、人事权、经济权。对那些与两会没有联系,或者是联系很少的牧区,主管部门颁发的政策、管理方面对他有利的他支持、不利的他就反对。显得自由散漫,在管理上不规范,在教会的规范管理中是一块空白。

有些牧区不喜欢神学毕业生,因为神学毕业生在教会工作要领取工资,而义工传道人是义务参与教会的工作,这样就势必导致起用神学生的话教会的开支就比较大,很多牧区的负责同工觉得这不合理。另外,如果神学生的威信在教会中、在牧区中由于工作出色慢慢地建立起来了,就威胁到牧区的负责义工,这样干脆有的牧区就不欢迎专职的神学毕业生。这种情况当然也影响到专职传道人的圣职按立问题。同时在教会的圣事礼仪中也出现了混乱的现象,举行圣礼的时候不是通过按立的圣职人员,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基督教的圣礼体制和传承。

第三,牧区模式中义工的素质往往难以提高。大量的义工讲道是凭着自己的理解、没有经过正规的神学训练去讲解圣经,没有按着正义分解真理的道。这样的话就不能提高教会的整体素质,反而是混淆了信徒的视听,误导了信徒,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讲台灌输出来了。这对教会的危害很大。反过来可能又产生一个不良的现象,正规的讲道就变得“没有亮光”,就变得“没有供应”了。

虽然,牧区管理中有民主的成分存在,但是由于当今的温州教会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比较大,甚至也影响到教会牧区的管理组织的选举之中,在选举中争权争名的现象也不时产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教会的混乱。有家族(庭)势力的倾向严重,金钱的势力也影响到教会的选举当中。

四、结语:温州教会管理模式的未来走向

温州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和成长是很有特色的,各地教会也在羡慕温州教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温州教会本身来说,必须要谦卑地思考一些深层的问题。

(一)因为温州教会受到个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温州教会的发展也是比较自由,这主要是指着温州教会的自立性而言。温州教会的独立性让人的感觉特别强烈,同时自己的表现意识也强。所以温州教会在思想观念上应该要谦卑,同时也要减少排外的心态,要学习吸收更多别人的优点:包括在神学思想观念上也需要更新,让圣经的真理能够在当今的时代中完全的表述出来。

(二)从温州教会的发展中也让我们看见必须要思考教会的体制问题。传统基督教会的体制(“教政体制”,也就是探讨合宜的教会治理模式)一般有四种:1)主教制:在基督教的新约圣经中所称的监督”就是指这种体制它是传承使徒的权柄。以主教为主持一地教会的圣工和行政的总负责人。(2)长老制:以长老为教会的基本教职,长老当中还区分有教诲职权的长老行政长老,多为改革宗系统的教会采用。(3)公理制:以独立堂会为单位,按照“人人皆祭司”而认为所有信徒应平等参与教会治理。一般以会员大会为基本权力机构,以会员大会决议的形式决定教会事务。(4)地方教会制:主张一个地区只有一个教会,教会按地方的名称命名,从平信徒当中选派长老负责教会的圣工和行政。这一般是小群教会的教政模式。

温州教会(其实是整个中国的教会)都要思考到底在教会体制上采取哪一种形式。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任何一种形式都不一定适合温州教会的发展情况。但是有一点必须思想:是否在每一种教会体制中都吸取一些长处再慢慢的形成一种采取众家之长的教会管理模式呢?

牧区形式(牧区管理)在温州的教会中应该是会长期存在的,牧区的现象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立完善的教会制度或体制、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协调两会、牧区、堂点的关系。牧区的产生和存在是有历史根源和很多的优点,因此就必须要思考牧区的未来。堂点那么多,牧区管理的模式就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在管理上应该要不断地加以完善。教会今天既然还在地上,就需要进行管理,没有管理很多事情就不好处理,教会的发展也成问题,有的还会出现教会内部的矛盾,整体素质肯定不会有提高,这样也自然会影响到教会的牧养水平。所以作为牧区一级的管理机构、“两会”的管理机构应该协商出台一些具体的工作细则,要制定各种成文的规章制度,慢慢地使一些好的传统和规矩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并采取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实现人员的专业化、信息沟通的层级化和职责义务的制度化,使教会在管理上更加的完善起来。

(三)提高牧区管理人员、牧区传道义工等的素质非常重要。由于牧区的管理工作大部分是义工参与,这些义工同工们很少是经过正规的神学院校的训练,所以在对圣经的理解和对教会的管理上就缺少教会化。因此要正确合理地理解圣经,按着正义分解真理的道对义工们来说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同时,由于温州教会义工力量很强,势必存在着专职教牧人员与义工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好专职教牧人员和义工之间的微妙关系。义工力量的强大是好事,其中是有很重要的历史原因,一方面由于文革期间就造成温州教会专职圣职人员出现断层现象,因此,在20世纪70-80年代温州教会的活动逐渐恢复之初,尤其是温州农村教会几乎是义工担当了教会的全部工作。几年后,新一代神学院校的毕业生陆续走向教会的广大禾场,于是就自然形成了这种客观现实:在相当一部分教会中,老一代义工在教会中已经居于主要影响位置,可是他们不管在知识层面还是在信仰素质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神学思想上老一代义工更是明显地与社会现实出现脱节的现象。在讲道时义工们往往是不深谙讲道法,盲目利用寓意解经法,造成教会形成固有的对圣经不合理的解释时有产生。这些原因就造成了义工与专职传道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而且往往老一代义工,其实也有遗传的义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倡一个很重要的神学依据就是“人人皆祭司”,认为自己与专职的教牧人员在上帝面前以及在具体的教会事工中是具有平等地位的,都可以主持教会的工作,包括圣工。所以在温州的教会中普遍出现义工当家,专职人员做雇工的现象。有的神学院校毕业出来的神学生遭到排挤,并且很难获得圣职的按立,甚至被迫离开教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要积极探讨“牧区”与“两会”的关系问题。尽管有些人不敢面对牧区的管理模式,但事实是长期而且实际地存在在那里,而且两者之间时而产生着矛盾。所以必须积极面对“两会”与“牧区”以及“堂点”的关系,并想方设法思考怎么样去协调和解决好“两会”和牧区的关系很重要。从目前温州教会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两会”和牧区的矛盾是存在的。因此必须要顾全大局,不要影响教会的整体发展。要研究和处理好“两会”、牧区、堂点的关系。各级“两会”要思考出台一些工作细则,理顺三者(两会、牧区、堂点)之间的关系很重要。怎么来进行协调,如果没有协调好,关系更加紧张对教会发展不利,既不利团结,也会影响社会和谐。在温州的教会中经常会看到如果牧区与“两会”有来往的,那么“两会”的策略就比较容易灌输到牧区,并且能够施行出来;如果牧区与“两会”没有来往的话,那么有很多的会议精神就只能灌输到堂点的负责人那里,这就势必导致冲突和张力的存在。虽然,冲突和张力是教会领导者,特别是传道人所免不了的,这也是我们在蒙召从事教会事工的一部分。教会中的冲突会有很多种类,比如:个人内在的冲突、人际之间的冲突、团体内在的冲突、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冲突、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一般而言,冲突是因个人的不完善而有,也是因不同的人对信仰不同的反应而产生的,是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一致而造成的,比如:有的人就认为自己是站在一个真理的立场而不肯让步;以“坚持原则”为借口,不愿退让;为得失利害的切身问题不肯顺服;因心灵受伤等待时机报复的反击心理等。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健全的态度,找出并澄清冲突的所在,并且要促进有效的沟通,鼓励相互之间的彼此饶恕,而且要不忘记教会整体的目标,放弃自己的成见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应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包括灵性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为教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平台。温州教会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在经济实力上和人才资源上都比较富裕。在牧区的资金和堂点的奉献资金的使用上,一方面,与当地教会对于教会性和社会性产品生产的重视和精力投入程度相一致,他们资金主要用于内部运作,就是教会性活动的开销,而很少有慈善救助等社会性事工的投入,在有限的社会性事工投入中,当地教会又更为重视本地信徒内部的帮助,其功能社会性表现为明显的“互益性”特征。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基督教市民精英的成长,教会利用这些充裕的资源不断地对内部的运行方式以及运行质量进行完善,而这对教会的组织结构和某些事工部门的人员招募机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物质资源的整合这方面,各级“两会”和牧区应该思考如何更多的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温州教会应该整合各堂点的实力为教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温州教会各堂的实力比较强大,但温州市基督教两会的实力和号召力就相对比较弱了。温州教会应该看到:上帝召集教会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上帝不是只要教会只顾自己门前的雪,而不管别人瓦上的霜,温州教会应该整合教会各方面的资源为人群、为社会作出荣神益人的见证。

任何的教会应该对社会关怀采取积极的态度。根据基督教的信仰,相信人是上帝所造的,人不是被“抛入”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之中,人的被造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通过为上帝的创造物——其中包括人——服务的行动来赞美上帝。耶稣说:“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教会应该是困苦者的救援者。历史上教会作过无数救助困苦者的工作。现在教会必须终于福音为饥饿者提供食物、为衣衫褴褛者提供衣物,探望病人和被囚禁的犯人,抚慰受苦的人,为困苦的人分忧解难。柯伦表示,今天社会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使教会意识到教会不可能单独应付和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参与,这样社会问题才能得到适当的解决。但是教会依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今天,教会存在于世上不能忘记自己的任务是传道、教导、牧养、服务……当教会按照上帝的旨意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也就有了荣神益人的美好见证。

 

参考文献

1、陈村富著,《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12月第1版。

2、李峰著,《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华南YX镇基督教教会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月第一版。

3、欧阳肃通著,《转型视野下的中国农村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月第1版。

4、苏文隆著,《教会建造的艺术——从自我成长到教会发展》,台福传播中心,20024月初版二刷。

5、苏文隆著,《教会行政管理学》,华神出版社,20012月修订一版。

6、王旭晨编著,《教会管理概论》,河北信德社出版,20057月。

7、王秀美著,《当代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612月第1版。

8、吴兰玉编著,《管之以理——基督徒行政管理》,协传培训中心出版,20028月初版,20042月再版。

9、薛天栋著,《教会治理学》,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11月初版。

10、支华欣著,《温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协会出版,20005月第1版。

11、浙江省苍南县基督教两会编,《苍南县基督教简史》,200710月第一版。

12、欧阳后增著,《温州基督教一瞥》,天风1996年第一期“今日教会栏目

上一页从圣经看孝道的重要
下一页古安提阿教会遗留的属灵遗产及影响
浙江光盐爱心基金会 | 中国基督教网站 | 金陵协和神学院 | 国家宗教事务局 |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 |华东神学院 | 广东协和神学院 | 重庆市基督教两会 | 湖南省基督教两会 | 广西基督教两会 | 陕西省基督教两会 | 河南省基督教两会 | 北京市基督教两会 | 广东省基督教两会 | 湖北省基督教两会 | 四川省基督教两会 | 内蒙古基督教两会 | 青岛基督教两会 | 成都市基督教两会

版权所有:浙江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浙ICP备15043450号-1 管理后台
联系电话:0571-86686682 邮箱:183086131@qq.com 联系人:姜崇恩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2号